2011年8月1日 星期一

Google「+」上了什麼?



想知道Google與Facebook之間的關係到底有多緊張?

不妨試試以下這種有趣的驗證方法:最近,據外媒報道,一位名叫麥克·李·約翰遜(Michael Lee Johnson)的Web開發者在Facebook上投放了一個廣告,讓人們去Google+—這是Google最近推出的社交產品—圈他,很明顯Facebook不喜歡他通過Facebook來建立另一個社交網路上的關係,所以Facebook禁止了他的廣告。

不過,這對於Google來說可未必有趣。要知道,Facebook上擁有7.5億用戶,如果無法將這些用戶挖過來,那麼Google+該上哪去找用戶呢?Google可不這樣認為。在《Wired》的報道中,Google社交業務高級副總裁Vic Gundotra這樣說道:「用戶正勉為其難地忍受著Facebook。」他還指出,一份消費者滿意度調查報告披露Facebook的用戶滿意度只比稅務局稍微高一點。言下之意,這些用戶滿意度不高,甚至討厭Facebook的用戶大有人在。而現在,Google+來了,會把更好的社交化體驗提供給用戶。

果真如此嗎?現在下結論當然為時尚早,但可以看出Google+的「來頭」確實不小。據悉,Google+這個代號為「翡翠海」的研發項目—是Google罕見的非開創性項目,是針對成功競爭對手的一種防禦性反擊—別忘了,模仿從來不是Google的強項。Gundotra也聲稱這是Google歷史上規模空前的「由上自下」的公司級大行動。舉個例子,拉里·佩奇(Larry Page)在Google+的開發過程中重新執掌CEO帥印,他提出了一項新政策:全體員工25%的年終獎,由社交產品的成功與否來決定。也就是說,他已經使用最高級別的物質激勵,來促成Google的升級。這也無怪乎Google+的出道勁十足:儘管現在只是限制測試階段,Google+短短兩周內還是吸引了超過1000萬用戶。

失敗的先行者

事實上,從某種程度上來說,Google曾經是社交網路的先行者。這幾年,Google一直嘗試進軍社交領域,但成績並不理想。

Orkut被認為是Google的第一次社交嘗試。這個既難以拼寫又難以記憶的名字,是在2004年一位名為Orkut的員工利用20%的自由工作時間開發出來的作品。Orkut上線的時間點跟Facebook的萌芽點重合,功能也相似,但兩者的命運卻有雲泥之別。Orkut這個產品失敗的原因與Google的大戰略有關係,當時Google並不重視社交產品,結果它缺乏上層資源的支持,導致更新速度慢,界面老舊,最終只在巴西和印度流行開來。

到了2007年,Facebook逐漸成長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Google拿出了「開放式社交架構」(Open Social),試圖聯合成熟的社交網站,做出一套通用的介面。可想而知,Facebook直接拒絕參與Open Social,因為他們不想把龐大而珍貴的用戶資料貢獻出來。在這之後,Open Social就沒了下文。

Wave是被寄予厚望的「社交殺手」,它被描述為一種「個人通信和協作終極工具」,集合了電子郵件,即時通信,WiKi,社交狀態,文檔協作等多個功能。它的測試邀請在eBay一度被炒到5000美元。但是Wave的協作概念太過超前,學習成本太高,普通用戶難以融入,最後在2010年被關閉⋯⋯

不少業內人士把Google這幾次失利的原因歸咎於它的企業基因。Google的基因是「相信機器,相信數據」,可以看到它出品的社交產品都帶有濃厚的「數碼味兒」。它會刻意淡化用戶自身的經驗和知識沉澱,而用演算法來代替用戶做決定。一個典型的細節是:Google會用PageRank和點擊數來評判信息的重要性,而Facebook則用人性化的Like按鈕來評判。

機器vs人工,演算法vs關係,看似矛盾的地方,總會存在著滲透的可能性。這也是「Google與Facebook必有一戰」的原因,Facebook是注重關係和隱私的社交網路,用戶可以把所有信息設為私有。而Google的使命是「索引整個互聯網」。這樣矛盾就凸顯出來,一個號稱「無所不包」的搜索引擎,卻搜不到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路里的信息—這看上去很荒謬。

回歸「你」

是的,這不僅荒謬,甚至還會讓Google的日子更加難過。試想一下,如果失去了這些重要的社交個人信息—掌控在了Facebook封閉的圈子裡,那就意味著逐漸失去了吸引廣告商的籌碼,而廣告可是Google重要收入的頂樑柱。以Google AdSense來說,這項廣告業務在去年創造了88億美元的收入,佔Google總營收的30%左右。Google可不想就這樣放任「用戶關係」。

跟以往的Orkut和Buzz完全不同,Google+在立項時就把用戶關係的地位擺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在產品設計上可見一斑。

Google為Google+請來了主設計師安迪·赫茲菲爾德(Andy Hertzfeld)—原蘋果設計師,為第一代Mac電腦設計用戶界面,外號「軟體魔術師」。基於此,Google+呈現出了不一樣的氣質:黑色導航欄,清晰的分塊結構,拖動圈子的動畫⋯⋯這些界面上的細節讓老用戶很難相信這是Google的產品。而且,Google+的學習曲線並不高,即便是沒有玩過社交網路的用戶,看過Google+的幾段宣傳視頻,就大概知道操作方法。Google的產品第一次獲得了「小清新」的評價。

Google+的創新核心是「圈子」,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組建多個圈子,例如「工作圈」和「娛樂圈」,然後在不同的圈子裡分享不同的照片和視頻。圈子與圈子之間有交集,甚至子集,Google終於在公開和隱私之間找到了平衡點,「既控制分享的範圍,又營造分享的樂趣」。

與「圈子」相匹配的是信息流,它可以被看做是一個無限長的捲軸,按照時間順序排列了好友分享的信息。用戶可以把某張照片轉發到特定的圈子裡,也可以對某段視頻來一次精彩的點評。在信息流的下面可以收藏「興趣點」,把經常使用的搜索關鍵詞保存起來,「興趣點」和「信息流」構成了兩個不同的層面,在未來可以互相影響,最終呈現給用戶的是非常有趣,非常新鮮的東西。

從目前產品的功能來看,Google+的擴展性並不小,它可以作為知識倉庫,作為活動平台,作為個人博客,作為遊戲中心,甚至開一場多人視頻演唱會。Google+還計劃在今年年底推出付費的企業和組織賬戶,用來宣傳企業產品,展示企業形象。對於企業和組織用戶來說,當然願意把信息傳播出來供搜索引擎使用。

後面還能玩出什麼其它模式呢?沒人能猜到。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