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9日 星期二

全球:美國公路旅行新體驗



中國年輕人對美國公路旅行的了解,多多少少是源於傑克·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這部折射出嬉皮士的自由精神的佳作敘述了主人公Dean與諸位好友先後三次橫穿美國大陸的故事,一場場的公路旅行見證了他們由最初時漫無目的地追求自由到最後篤信東方宗教、感悟生命的過程。由於地域廣大,汽車工業發展較早,美國人對公路旅行一直情有獨鍾。只是,苦行僧般的隨性生活如今已有了些許的改變,眾多結合當地文化的度假村紛紛入駐,為美國的公路旅行帶來了一次全新的變革。

懷揣著對美國公路旅行那種自由生活方式的嚮往,我選擇了那條連接亞利桑那州和猶他州的標誌性公路之一—89號公路,而這條公路幾乎從南向北,一路穿越了美國標誌性景點國家大峽谷,開設在大峽谷南端重鎮塞多納(Sedona)的魔力度假村(Enchantment Resort)和峽谷北端的猶他州與亞利桑那州交界處的Amangiri則為我們提供了公路度假的好去處。在這個空曠、沒有起點和終點的地方,有著被夕陽染紅的絕壁、純凈的空氣以及紫晶色的地平線,不過,這片本為美國電影業鍾愛的魔幻天空如今又再次賦予了人們接近神話般的度假享受。

塞多納:召喚神秘的能量

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小鎮塞多納遍布紅色山岩,襯著西部的強烈陽光,風景神秘而壯觀。好萊塢卻對此地尤為鍾愛,從1940年代到 1980年代之間,好萊塢在此地拍了四五十部西部電影。魔力度假村(Enchantement Resorts)就坐落在塞多納的Boynton峽谷區內,距亞利桑那州首府鳳凰城的國際機場180公里,大約2小時車程,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Mii Amo SPA。這個度假村除了能讓人們享受到塞多納美景的同時,也能通過豪華的水療設備來充分打理客人們的身體。度假村裡所有的建築都依偎著紅色峽谷天然的斜坡,線條簡潔而體量巨大,建築的色彩和所使用的風乾坯磚、木頭、本地石板等材料都與周邊環境融為一體。

在這個SPA中,進入精神的冥想和安靜狀態似乎是極為容易的事情。這個地區的地穴能量就讓人們老是聲稱在此地能感應到許多東西,而其獨特的設計又極為注重氣氛的靜謐。它嚴謹的直線條令人想起日本廟宇的嚴密組合。細緻的景觀構造加強了環境的力量,灰泥粉飾層的顏色以及木質天花板、水磨石地面的清涼無一不召喚著內心的靜謐。特意設計的水晶洞室擁有土質地面,似神殿的中央空間裝飾著石化木頭和小噴泉,出色的燈光設計帶來神光普照的感覺。

荒野中的天堂

當汽車賓士在89號公路上時,廣袤的荒野景色讓人很容易錯過那塊並不顯眼的木質牌匾——Amangiri。沿著木牌上的指示方向,通過一條蜿蜒的道路,下降到山谷中時,與灰色岩石材質相近的一排度假村就會出現在眼前。這裡原先是塊不毛之地,也是納瓦霍人的居住地。基地中一座巨石成為了整個度假村的焦點,圍繞其凸出部分建築師設計了主要的游泳池以及用砂岩鋪砌的小廣場,周圍是接待、餐飲、會客廳等主要公共功能。被沙漠包圍的露天泳池,直接將岩石圍攏在泳池之中,這是在沙漠乾旱寒冷之地接近神話的享受,讓人們在享受的同時又能欣賞到沙漠美景。

Amangiri是由一群整齊排列的拋光混凝土方盒子組成,呈兩翼排布,其中的兩翼向外凸出,延伸至沙漠中。34間套房和阿曼SPA便被安置在兩個延伸的南北兩翼,每間客房的卧室都通向一個室外庭院,與沙漠景觀融為一體。室內的書桌、沙發和床採用砂岩的基座連為一體,床的高度與室外地面相平,使人感覺彷彿睡在大地上一樣。客房中最值得稱道的是擁有無敵景觀的浸泡浴缸設計,浴缸外是全玻璃透明的設計,透過窗戶,眼前是一派原始自然的荒野風貌,讓泡澡成為最難割捨的享受之一。


全球:石川,掩映下的傳奇



北陸石川的好,正如華麗重圖案的京都「京友禪」和金澤寫實多技法的「加賀友禪」的區別,初看略顯質樸,細細探究,就能發現它內含暈染、蟲蝕等技藝的巧妙。有著工藝之鄉之稱的石川,至今保留有江戶時期流傳下來的九穀燒、輪島漆器和金箔工藝,隨處可見的百年老店中更是掩映著這裡的傳奇。

到達的第一站是能登半島。這座小島古樸寧靜,當地最著名的出產為輪島漆器。日本人以擁有輪島漆器而驕傲,他們對漆器的推崇,在《陰翳禮讚》一書中有完整的描述。「漆器的底色唯有黑、褐、紅,這三種顏色是由一重重黑暗堆積出來的,可以看作是在包裹周圍黑暗中的必然產物。即使是豪華的燙金器皿,絢爛的畫面打扮潛影於黯淡之中,催發著一種無可名狀的閑情餘緒。而且,那閃光的機理,於暗黑中看上去,映著搖曳的燈火,使得靜寂的房間中,彷彿有陣陣清風拂過來,不知不覺將人引入冥想中。」

能登小島上,至今許多人家裡都有自己的漆器製作工坊。我們拜訪的稻忠漆藝堂里,有工匠現場製作漆器,他們將硅藻土和漆樹上的漆液融合后,反覆塗抹在木質漆胎上,這個過程據說要塗滿100次。一個小小的漆器碗,從制胎到上漆、上色,到製作各色花樣,中間的工序需要120多道,一隻碗需要耗時一年才可完成。島上還有一座漆器博物館,收納有東南亞各國的漆器藝術品,在漆器的現代演化廳中,有一些日本當時藝術家的漆器作品,主題上有許多創新,器物外形也恍如一件件當代藝術品。

來到漆匠之家

這個島上有一棟「漆匠之家」。不對外開放的小館舊時為漆匠的私人駐地。年久失修,當地政府預備將它推翻時,今天漆匠之家的主人發現了它,並買下重新修整。這座江戶時期的房屋保留有日本最純正的建築生活美學。不足一米的入口,需彎腰進入,一片漆黑中,由「黯淡」開始體味整間房子的絕妙。

首先是狹長的過道,尋常不過的窗楞子人為設置不同的間距,以便讓視覺出現拉長延伸的效果。所謂的對稱、和諧在這棟建築中不是最重要的,新舊木材的整合、不對稱細節的刻畫才真正是其中的精髓。換鞋進到室內,先是會客的茶室,扶門把手都為沉金的漆器製品,主人說這是今天修復的結果,他保留了這座房子舊時的格局與木頭結構。

有意思的是,翻修時用的木頭與100多年的木頭相處一室,卻絲毫不覺得有新舊之間的矛盾。簡素的屋內,只有靜寂而虛幻的光來裝點。走到深處,舊時庭院的美就出現在面前—窗口只見枝幹,那一抹留白意境好似水墨畫,無限延展都在想象中。今天,這座漆匠之家主要用來供學生參觀──「讓今天的日本孩子知道傳統建築包含的藝術,體會到日本漆器的意境,這座房子是最好的教材。」

生活在溫泉鄉

身在溫泉王國,石川也有不少溫泉去處。加賀溫泉鄉以擁有山中溫泉、栗津溫泉、和倉溫泉出名,這裡的溫泉旅社洋溢著江戶時期的日本氣味。溫泉住所內往往還有朝市,擺滿各類體現當地特色的工藝小食。

來到著名的旅館加賀屋,先有抹茶小點招待,女賓將一日三餐定食安排妥當,連用餐器皿都做上記號,從不類同,為的是讓人不錯過這裡食物的各種美味。對這裡溫泉的記憶除了泡在含氯化土類強食鹽的和倉溫泉中外,還有早晨看到的一幕。推開窗,外面是風平浪靜的七尾彎,唯一的一艘漁船從中劃過,寧靜而美好。

這裡的許多溫泉旅店都有上百年的歷史,其中最古老的要數金澤粟津溫泉的法師旅館。當今天的主人法師善五郎遞過他的名片,發現「四十六代」的字樣,推算才知這是一家已經有1300多年歷史的旅店。這漫長的時間裡,這座旅店始終營業,中間幾經修繕,但房屋的主要架構從未改變。

法師帶我們參觀廳堂間舍,一邊回憶其中的變化。跟隨他來到在二樓的一個小隔間里,那些斑駁的木盒中,包藏的正是過去幾百年來這個家族使用的各類器皿。在漫長的歷史變革中,這裡並沒有固執保留前輩的物品和擺設,而是讓一切朝著更為適用現代生活的模式變化最為不易。

無法迴避的美食

問日本人,全島最好吃的料理在哪?他們中的很多人會回答北陸地區的金澤。聲名在外的加賀料理不只因靠海而擁有生猛的海鮮,還有著獨到的製法與和風味。除了食材豐盛,會隨著天氣時節的變化,隨即加入應景的食物外,當地人對食物的講究從搭配的不同器物與雕刻的花色中可見一斑。常常是還未動筷,那一桌子的擺設先已入味三分。不自覺,從端起湯羹的一刻起,用食成為一場頗具儀式感的過程。

我們拜訪的這家「不室屋」掩映在金澤城中。二樓的包廂不大,從窗口望出去,門口伸張的樹榦將城中街景映襯得影影綽綽,這個小店從1865年起,就提供各類麩皮製成的食物。若不是親自嘗試,無法預料麩皮可以演化出如此多的形式。單是一塊方形麩皮,加水泡潤,不過幾分鐘,就成了一碗味噌湯。包裹在麩皮里的各色干蔬、火腿切肉被釋放出來,盛放在黑色嵌金的漆器碗中,看那些依然鮮綠的食物一點一點蕩漾開去,好似將一年中最好的時節都封凍在裡面。

來這裡,不能錯過的還有當地著名的治部煮。紅色漆器碗中,麵筋、香菇與鴨肉、生芹相處一堂,據說需要小火燉煮,讓麵筋包住鴨肉的香味。口感濃郁外,之後的湯汁黏稠又帶有甜味,再搭配後來上的鰻魚蒸蓮藕,是金澤城不可或缺的味道。詢問治部煮的來意,據說「治部」兩字是發明這道菜的人的名字,也有說,因為是煮的過程中長發出滋噗滋噗的聲音。

尋訪茶屋街

這座發展自幕府時期前田家族的北陸城市金澤,有從未受過戰爭創傷的舊時城牆、有保存完好的日式茶屋文化、漆器金箔工藝,和淳樸自然的溫泉生活。走在舊時町屋一帶,觸摸那些嵌金的器皿,腦子裡容易浮現日本人對陰翳美的解讀畫面。

來到金澤的茶屋街,這裡在舊時是武士上流階級品味藝術的地方。如今,許多茶屋完完整整地將江戶時代典型的茶屋建築形式保存下來。我們去的這棟兩層木造樓房中,沒有普通日本家庭實用的壁櫃,房間內,包含舞台和客席兩個部分,而客席的出入口又與走廊連接在一起以便進出。據說,這裡曾有拒絕來客的先例,這也使得茶屋街的藝伎文化多了一分神秘的印象。這裡的表演包含三弦、舞蹈、茶藝與民謠。一邊欣賞藝伎們的表演一邊品味地道的抹茶與甜點,彷彿走進時光隧道。


全球:叢林中的自然校園



這是位於印尼巴厘島中南部小村Sibang Kaja的Green School。學校由巴厘和爪哇的竹子作為主要的建築材料,教室頂上覆蓋著厚厚的稻草。Green School擁有20畝地的花園,一條美麗的河流從中流淌而過,河上架著一座造型輕盈的竹橋。它的創辦者是珠寶設計師John Hardy和妻子Cynthia。

沐浴著自然的清新空氣,使用自然的光線,享受著林中吹來的涼風......孩子們使用的是精巧的竹子課桌椅,老師們用回收材料做成的白板書寫授課。除了學習必要的基礎知識,孩子們還會接觸更多在大自然中的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環保的生活習慣。在這所「無牆的學校」中,學生們接受「整體教育」,經歷著健康快樂的學習生活。

受到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的影響,在巴厘島做了半輩子的珠寶生意后,John與妻子一起展開了一段新的人生旅程—建立一所綠色國際學校(Green School),讓孩子們在大自然中學習成長,讓他們自覺地保護地球資源,將資源利用的可持續性作為自己的責任,並以此項目作為對巴厘島的回饋。

2007年,John和Cynthia用獲得的資金支持Green School項目的實施。John與人合作創立了一家以竹子為原材料進行設計與建築的公司。他們的第一個項目就是設計、建造Green School,並為其提供所需的設備。因此,建築師、設計師和校方的合作從始至終形成了十分緊密的共生關係,Green School以難以想象的速度與非常節約的方式得以實現。他們共同為建立一座美麗和環境友好的學校而努力,同時能夠提供具有實用功能的教學空間。

Green School的設計絕對名副其實。通常意義上的盒子狀封閉的學校空間被一顆由三組相連的曲線構成的優美的「學校之心」所替代。每個螺旋形包括三層樓,成為一座20米高的竹塔。當地的工人用傳統技術建造美麗的校舍,使用的是來自當地的生長周期三年的竹子,能夠迅速補充所需要的消耗量。

學校的中心部分是行政管理中心,結構如同一座竹子大教堂。裡面包括辦公空間、會議區、圖書館、電腦室、藝術工作室和樓上的教室。富於創意的結構讓它成為一個輻射到各個空間的中心點,學校的社團在這裡分享經驗、用餐、觀看演出和作為會客空間,同時,它也是一個藝術工作室、一個圖書館和辦公室。

被稱為「Mepantigan」的建築部分是一個竹子搭建的大劇場,學生們在那裡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開音樂會、跳舞、演戲、做瑜伽......Green School的教學活動都在這個由竹子構築起來的美麗空間中進行,所有的活動空間都對自然環境敞開了懷抱。沒有牆壁的教室與大自然連通在一起,依靠自然採光照明;學校的黑板是竹條打磨之後拼接而成,表面刷上黑色丙烯,黑板四周留著沒有塗顏色的竹框,告訴孩子們這是一塊真正的「綠色」黑板。

敞開的教室中能夠享受自然風,天氣炎熱的時候,孩子們就會吹起「大泡泡」—這是用棉布和天然橡膠製作的隔熱空間。通過勞動,孩子們知道不費力的涼爽是不可能的,人們會為自己的懶惰付出代價。如果他們在竹子課桌上隨意塗鴉,下面的課程會安排學習如何打磨桌子,給桌子上蠟,把桌子修復成原樣。如此一來,孩子們便真正擁有了這張桌子。

Green School觀念與教學方式可以算得上是一次冒險。在這裡可以看見各種不同的學習空間:有的是擺放著竹子課桌、地板上放著小坐墊的大教室;有的是在花園中;有的在用鼓風機充氣的柔軟帆布屋裡,屋子看起來就像一個白色的氣泡;有的在圓頂帳篷里;有的在手工堆砌的泥牆窯洞里......學校希望以此表現所有的學習活動都不必被封閉在一個與環境隔離的空間中,創立者相信這些有創意的流動空間比那些封閉的教室效果更好。

學校中的生活方式返璞歸真:不依靠空調,只使用儘可能少的電力,重複利用物品,重視回收資源。學校希望所有在這裡生活過的學生能夠養成綠色習慣,並且讓良好的習慣與他們終生相伴。校園中的生態能源設施包括:用竹子廢屑來供熱水的暖通水電系統、水力發電機、太陽能電池板和堆肥廁所等。學校飼養的水牛能夠啃著校園的圍欄當飼料,原來這些圍欄是用木薯紮成的,人們甚至可以把圍欄帶到餐廳去切片做出一份餐點。學校里那頭被視為寵物的黃牛則能夠充當草坪修剪機的角色。

每天提供400人飲食的廚房中不使用煤氣,由當地婦女延續前代的生活習慣使用廢木屑當燃料製成美味的食品。每天為老師和學生供應有機午餐,食物包括:簡單的米飯、麵包、青菜、番茄片和青瓜混合的色拉,以及不用油炒的肉,沒有湯,也沒有飲料,只提供白開水。

來自世界各地的孩子們生活在這個以稻米為主食的國家,開始了解水稻的種植、生長周期、收割與如何煮出一鍋米飯,也了解了跨文化地區的生活狀況。孩子們會自己收割,打穀脫粒,拿到磨房,將它們碾製成糙米而非精白米,還會自己煮飯吃。當他們看到盤中的米飯時,他們才會明白這盤米飯傾注了多少精力和勞作。他們還學習培植蔬菜,這些技能在他們今後的生活中都將大有裨益。

學校主管RonaldStones先生介紹了這個具有先鋒意義的教育機構。他認為:「我所關心的『綠色』觀念在教育中也許無法快速而徹底地實現。世界在過去的幾年中已經有所改變,教育體系卻並未為未來的發展趨勢做好準備。正是在此時,GreenSchool做出了具有先鋒意義的事情,它的特立獨行將更上一層樓,希望這些能夠帶動其他人打破陳規,努力做一些改善世界環境的事情。」

建造學校的過程中,沒有砍過一棵樹。只使用含鹽混合物處理竹子以抑制其中的糖分析出,以此避免蟲子的啃噬,經過處理的竹材使用壽命能夠有效延長。傢具和設備都是由竹子製造的,並且也不使用釘子、螺絲和膠水,而是以竹釘和蜂蠟來代替這些常規配件。學校的地板借鑒了非洲的技術,使用的材料是混合了一點點水泥的泥土。

Green School雖然不是水泥和塑料的零消耗者,但是在努力接近這個標準。正如John Hardy所希望的那樣:GreenSchool是為世界而建的,這所美麗的竹造學校將成為世界的綠色模型和典範。

設計:再生之源



「報紙木材」(Newspaper Wood)是由荷蘭年輕設計師Mieke Meijer和荷蘭新銳設計工作室Vij5合作的一個特別項目。材質概念出自Mieke Meijer,由這種環保材質設計製作的作品則出自Vij5的合作設計師們:rENs、BregHanssen、Greetjevan Tiem、Ontwerpduo、Floris Hovers、Christian Kocx&和Tess a Kuyvenhoven。這種由回收的廢報紙製成的外觀如木材一般的新材料,已經在Vij5的設計師們的巧妙設計中變成了綠色傢具、燈具、展示櫥櫃,甚至還包括獨特的首飾。

2006年,Mieke Meijer從埃因霍溫設計學院畢業后在當地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工作室,開始了獨立設計師生涯。她的「功能性物品」項目的興趣點在於探索日常用品中未被人們發現的美感。每天我們都在使用工業流水線上生產的用品,Mieke從這些批量生產、司空見慣的用品中提煉出她所發現的精彩所在,並且將這些亮點轉化成為自己的設計元素,形成具有超越時間限制的充滿想象的吸引力。她像個神奇的小女巫那樣,讓庸常變得精彩。

來自這位年輕「女巫」的一系列設計延伸著自己的線索講述屬於日常的故事,同樣也通過這個故事將人們與時常被忽視的物品聯繫在一起。Mieke頑皮地說:「我並不認為自己特別會講故事,但是我肯定是個織網的能手,讓人不再忽視身邊的東西。」Mieke的很多設計常常模樣奇異,但是它們無一例外都在結構、形狀和材料之間形成令人愉悅的平衡,這個特質成為她與眾不同並且易於被辨認的標誌。

早在2003年,Mieke還在埃因霍溫設計學院讀書時,就提出了一套將廢棄報紙轉化成為更新材料「報紙木材」的解決方案。這個材料的設計理念來自每天被廢棄的報紙,這些廢棄物通常被送去回收再變成新的報紙。Mieke Meijer對周而復始的陳舊循環不滿足,她想可以來點新節目,這樣做的同時又能把每天的廢物轉變成更有價值的東西。

「報紙木材」就像一個反轉遊戲,顛倒了傳統的生產加工程序:由紙張生產出木材代替了從木頭中得到紙張。把一疊疊舊報紙粘貼在一起成為一捆木材,在切屑、打磨的過程中,露出來的一層層報紙所呈現的不同花紋轉化成為自然的木材紋理和年輪,於是這些「報紙木材」同樣具有真正木材的美麗。也因為「報紙木材」的柔韌與彈性,可以方便地對它進行切割、碾壓、打磨,當然還包括一切運用在木頭上的工藝與技術處理。

面臨當今的環境危機壓力,作為一種升級回收的手段,「報紙木材」的概念本意並不在於給出一個解決大規模木材消耗量的替代方案,或是把所有的廢舊紙張都轉換成新材料。「報紙木材」的主要目的在於通過升級回收的方式展示如何將過剩的物品應用在另一種環境中,讓它們轉換成為更具價值的材料。雖然,現在的報紙印刷技術已經足以經受考驗,將報紙的報廢率壓縮在最低限度,但是那些每天海量出版的印刷物依然給循環利用留下了足夠的空間。

除了那些售出之後很快無用的報紙之外,倉庫里也積壓著很多滯銷的報紙,不用說那上面的新聞已經變成了「老聞」。如果這些無用的積壓物能夠轉換成為人類需要的基本材料那該多給力!事實上,將舊報紙的升級回收利用轉化成為類似木材的材料幾乎像一個小小的革命:它打破了既存的紙張回收循環程序。

Mieke說:「我們希望這個點子能夠讓被我們廢棄的東西再回到有效的循環之中。因此,在製作『報紙木材』的過程中,我們不使用任何溶劑和塑料輔助材料,因為這些東西會讓循環利用變得非常困難。同時,這樣做也可以使這些材料比較容易DIY加工,易於切割和打磨。我們也希望使用『報紙木材』的人們能夠長時間地珍視它,從而使這些新材料遠離廢物回收站。」

荷蘭新銳設計組合Vij5擅長設計室內傢具,他們通常運用普通的材料設計出風格簡潔的作品。兩位年輕的創辦人Arjanvan Raadshooven和Anieke Branderhorst經常和其他的志同道合者們積極合作以拓展他們的設計視野與領域。Arjan和Anieke這對雙「A」組合關注每一件作品的發展前景,要求作品的每個細節都達到「A」的等級:正確的比例、和諧的構成、材質的純粹與可靠、乾淨的線條、精美的細節。

所有的一切構成了他們出品的設計產品獨特的風格和精良的品質。能用一種綠色新材料設計作品正合Vij5之意。

泰國:英拉,他信家族的第三位總理


英拉·西那瓦(Yingluck Shinawatra)的名字就像她甜美的笑容一樣,讓人第一眼就印象深刻—Yingluck,「英」加上英語的「幸運」。她的確是個幸運的女人。只用了6個星期時間,英拉就由女CEO變成泰國第一位女總理。在東南亞各國已經出現的女政治強人當中,菲律賓的阿羅約從政15年才當選總統,印尼的梅加瓦蒂用了17年,而緬甸的昂山素季已經奮鬥了23年,目前仍未見到成為國家領導人的希望。單從時間上看,英拉創造了紀錄。

她的著裝色彩總是統一而簡潔,從未像菲律賓前總統馬科斯的夫人那樣,將自己打扮成色彩繽紛的花蝴蝶。就連她在競選舞台上的開場白也簡單明了:「讓我做個自我介紹—我是他信·西那瓦的妹妹。他信常常對我說,他想念他的人民!」台下響起了驚天動地的歡呼聲,回蕩在炎熱而潮濕的曼谷上空。他們是在為英拉歡呼,還是在為他信歡呼?答案也許兼而有之。

被泄密的對話

一年之前,曼谷被籠罩在硝煙和血腥當中,軍隊的裝甲車遍布街頭。支持前總理他信的「紅衫軍」圍困曼谷的國家機構和曼谷機場長達兩個月時間。執政的民主黨總理阿披實被迫動用了軍隊將「紅衫軍」驅趕出示威現場。事後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約有100人在這次衝突中身亡。此時此刻,他信最小的妹妹英拉是曼谷一家房地產公司的總裁,從表面上看,她與政治毫無干係。人們無從了解那時候的英拉對這場血腥衝突持何種態度。到了2011年,外界才發現,在泰國政壇上呼風喚雨的他信還有一個漂亮的妹妹。

英拉是他信這一輩9個孩子當中年紀最小的,1967年出生,完成了她在美國的學業后,歸國從商,成為他信集團下屬的一個電信公司Advanced Info Service的總裁,此時他信已經成了泰國總理。在英拉擔任Advanced Info Service總裁期間,公司的股價上漲了101%,大大超過了泰國股票SET指數45%的平均增幅。不過在2006年,當他信被軍方發動的政變逐出政壇之後,英拉離開了Advanced Info Service,並受到一系列參與腐敗的指責。最終,他信受到了嚴厲的起訴,並被凍結了約14億美元的個人財產,但執政者沒有起訴她。

英拉在2006年到2010年泰國政局動蕩期間保持著一種奇怪的低調,從未有見她參與政治鬥爭的報道。人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親他信的「紅衫軍」和反他信的「黃衫軍」的對峙上。這兩方從2008年開始街頭惡鬥,幾乎演變成他信所宣稱的「內戰」。英拉選擇了置身事外。不過,她遊離於政治之外的態度始終讓人感到懷疑。在2010年鬧出來的「維基解密」事件中,數十萬份美國外交電報被公開,有一些文件透露了英拉曾與美國駐泰國大使埃里克·約翰會面的情況。

和美國駐泰國大使接觸,這表明英拉並不甘於置身於政治之外。泄密文件中引用英拉的原話說:「在控制全黨(即親他信的為泰黨)和出任總理的這場遊戲當中,有人即使來得稍微晚一些,也一樣能夠嶄露頭角。」從這句話看,英拉從政的計劃昭然若揭。有趣的是,作為他信副總理的頌蓬在和埃里克·約翰接觸的時候卻說:「他信並不熱衷於在黨內樹立她(英拉)的威望。」這種互相矛盾的表述表明,在西那瓦家族當中,英拉是否從政不僅取決於她個人的決定,也取決於她哥哥的態度。

他信的「克隆版」

2011年5月,英拉突然宣布,率領為泰党參加大選。是什麼原因將她推上了前台,目前不得而知。不過在他信家族的成年成員當中,很少有人像英拉那樣未受到腐敗指控,這使得她能以清白的名聲出現在政壇之上。儘管自2006年政變以來,親他信的政治勢力受到猛烈打擊,他信的政黨「泰愛泰黨」先後被迫換上「人民力量黨」和「為泰黨」這些「馬甲」,以便在政黨政治當中以合法的面目奪取政權,但是那些從他信執政改革當中獲益的底層民眾對他們的認知度倒是很高,由此創造了親他信政黨在選舉中的鐵律:逢選必勝。自從2001年以來,泰國進行了6次大選,他信的黨派贏了5次,只在2008年年底的選舉中,反他信的力量窮盡一切手段,才把阿披實扶上了總理寶座。

既然逢選必勝,一切都跟過去10年裡的選舉一樣,英拉走的是典型的他信式民粹主義路線,以獲取底層大眾的支持為獲得選票的主要手段,主要執政方針包括提高最低工資,保證大學畢業生每個月最低15000泰銖的收入,減稅,重申他信執政時期「向毒品開戰」的政策。一切都變化不大,英拉的選舉團隊還是當年他信的「老衛兵」。

雖然已經下台5年,他信的影響力仍無處不在,連為泰黨的競選口號都是:「他信在思考,為泰黨在行動!」英拉毫不掩飾自己和哥哥的關係,屢次打出他信的招牌。《華爾街日報》的報道中援引了英拉給黨內中堅人物的一句話:「給我一個機會證明我的能力,正如你們給予我哥哥信任那樣。」他信在海外流亡地接受採訪時,公開說英拉就是自己的「克隆版」:「英拉是我的妹妹,可以為我做出決定,她可以代表我說『不』或者『是』。」他不掩蓋英拉作為自己代理人的角色。

泰國需要女政治家

泰國的確需要和解。他信執政期間推行的各種政策(包括推行免費醫療)讓底層民眾受益,卻得罪了泰國的城市白領,以及包括國王在內的政治和軍隊精英階層。雖然他信的政黨屢次通過民主選舉上台執政,親他信的沙瑪和頌猜(他信的妹夫)出任總理,但是政權屢遭反對派的掣肘,直至癱瘓。沙瑪在總理任上參加了泰國電視台的一個烹飪節目,竟然被憲法法院判為違憲而被迫辭職,這成了近年來泰國民主政治的黑色幽默之一。泰國的政治內耗已經持續了5年,這種分裂狀態到了改變的時候,英拉的出現正迎合了和解的勢頭。《華爾街日報》認為,她的背景也有助於彌合這種社會分裂。「她是城市女孩—有格調、時髦,」新加坡管理大學的教授Bridget Welsh說,「她非常現代,同時也有能力與鄉村人聯繫。」就在選舉結果出來后的周一,泰股SET指數上漲4.7%,這是自2010年4月以來的最大漲幅。

不過當和解不再只是一句口號的時候,現實就要挑戰英拉的能力了。如果將東南亞國家看成是具備某種同質政治文化的地區,那麼這個地區里的女政治家們表現出來的風範和成就都可圈可點。英拉並不缺少榜樣,無論是科拉松·阿基諾、阿羅約夫人還是梅加瓦蒂,都在實現和解和經濟發展上取得了重要成就。至於英拉,前景並不那麼令人樂觀。《曼谷時報》的民調顯示,過半數泰國受訪者相信,將來會有更多政治暴力發生。英拉在選舉中的勝利不能保證什麼,「他信九妹」這個身份也不能保證什麼。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