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App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Apple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7月15日 星期五

這一仗.. 我覺得Apple贏了.

台北市法規會要求蘋果公司和Google提供APP付費軟體七天鑑賞期,
蘋果同意並已修正定型化契約,提供消費者七天無條件退費權利,
且全球僅有台灣地區適用, 創下全球首例.

Google只願意除了在15分鐘內透過單鍵點按申請完全退費外,
使用者其實在15分鐘過後可透過線上機制向App開發者或透過Google申請退費.

看完兩家公司的反應, 如果要買新行動裝置你會買哪家產品?
如果是我, 當然選蘋果.

如果要計較誰輸誰贏,
在北市府/開發商/Apple/Google/消費者 五方來看.
我覺得不管是短期或長期, 甚至整個事件發展上Apple 都是最大贏家.

-----------------------------------------------------------

我簡單說個例子, 這是關於西瓜的故事:

今天下班我在家附近的Google水果攤買了顆西瓜,
當我拿刀切開西瓜開始吃的時候已經是15分鐘以後的事了.
咬了幾口我發現西瓜一點都不甜, 甚至果肉跟我想像中的紅色不一樣, 於是抱回水果攤要求退貨.
Google攤商說你已經買回家20分鐘了, 你只能先跟生產西瓜的瓜農連絡請他退費.
如果瓜農不願意退費, 你再找我們退費.

隔天下班我在家附近的Apple水果攤買了顆西瓜,
當我拿刀切開西瓜開始吃的時候已經是六天以後的事了.
咬了幾口我發現西瓜一點都不甜, 甚至果肉跟我想像中的紅色不一樣, 於是抱回水果攤要求退貨.
Apple攤商說請先填好英文表格就可以退費了.

看完之後你以後會跟誰買水果呢?


-----------------------------------------------------------

Apple答應配合北市府的要求, 讓消費者無條件退費應該有很多考量:
1. App store上原本是30天內可退費, 現在變成7天何樂而不為?
2. 相對於全球市場, 台灣的消費者數量少, 也就無關痛癢.
3. 增加台灣消費者對Apple 的好感, 未來更願意購買Apple產品.
4. 測試台灣消費者是不是喜歡鑽漏洞任意購買/退款. 作為以後對台灣的銷售策略.
5. 藉由退款商品資料更容易掌握app的喜好(或厭惡)程度.


Goolge認為即使超過試用的15分鐘, 還是可以跟開發商討論退費事宜.
這是很笨的作法, 難道開發商還要請客服人員專門處理關於退費的事嗎?
如果開發商規模小, 開發軟體或是除bug都沒時間了, 哪有空陪消費者聊天.

Google對於付費軟體在台灣的Market 下架一事也頗為不智.
第一不尊重台灣消費者, 第二造成觀感不佳.

中天新聞說: "開發商表示, 如果消費者要退費的話遊戲商得全額退款,
因此開發商決定先開發免費遊戲提供民眾試玩,如果消費者要繼續玩下去就得付費."
但是別忘了, app是可以上架賣到國際上的. 也就是說消費者不僅止於台灣消費者.
所以中天新聞請幫幫忙, 做好平衡報導而不是只會誤導閱聽人. 把開發商形容的這麼弱勢.
更何況開發商並不只有台灣人, 倘若開發出好軟體也不怕賺不到錢吧.

也有人拿蘋果告宏達電的訴訟案來替宏達電報不平.
專利訴訟案在商場上是很稀鬆平常的事, 既然事實只有一個就交由法官評斷就好.
儘管訴訟結果很重要, 但有些訴訟只是公司策略上的應用.
反正最後還是可以透過和解了事.


有人說北市府人真是太好了,以後買軟體都不用錢了.
也有人說北市府為何不一併要求其他產業也要做到七天鑑賞期無條件退費.
會說這些話的人真的很聰明, 但這也反映了人民的素質.
無論鑑賞期該定多久才適當, 北市府是假設消費者都具備高道德標準, 不會輕易退款.
也就是說當別人把你當人看, 你就不要把自己當成X在看.
也難怪至今仍有不少網路免費服務廠商一看到來自台灣的註冊者就直接拒絕.

Android系統在行動裝置上的市佔率遠高於iOS,
Google在台灣實在不需要賭氣做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決定.
話又說回來, Apple在台灣創下的首例希望是台灣之光, 而別變成台灣之恥.
就看消費者怎麼使用Apple的退費機制了.


杯.

2011年3月28日 星期一

Apple Special Event 觀後感 (Mar 2, 2011)






















每次看Steve Jobs 的產品發表都是一種享受.
時間, 氣氛的掌控力絕佳, 更重要的是每次所帶來的內容都很振奮人心.
整場發表會上, 看不到一個show girl , 也看不到有獎問答, 更看不到滿場觀眾搶紀念品的畫面.
但這種產品發表卻能讓人陶醉其中而且印象深刻.

在台灣, 不管是什麼產品發表會上都少不了show girl 在台上跑跑跳跳, 或是拿著產品穿梭其中.
是沒錯, 有了SG可以吸引更多目光, 但對產品本身也失去了不少關注力.

什麼一元競標, 買這個送那個, 噱頭十足. 但每次都來這套不膩嗎?
若是這麼有良心何不降低產品售價?
我總覺得台灣很多的產品發表會, 產品記者會是鬧劇.
而這種鬧劇幾乎天天在電視上演出.

Apple Special Event  (Mar 2, 2011)

平板電腦的戰國時代已經來臨?




















除了Samsung, Motorora 之外, Asus也發表了以Android 系統為基礎的平板電腦 - Eee Pad Transformer.
感覺上Android 大軍即將以手機蠶食鯨吞市占率的模式來將Apple 一軍.
只是普遍還是不看好Android, 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Android market 上的apps 無論質量均遠低於Apple store.

台灣一直是IT 製造產業的重鎮, 即使工廠已遷往其他工資更低廉的地區仍保有研發能力.
也因為國人接觸/購買3C 產品過於便利, 自然對所謂的產品規格有著很大的興趣.
除了比價格還是比價格, 除了比規格還是比規格.
不管用不用得到的功能, 反正有送總比沒送要好.
這種便宜又大碗才是賺到的既有思維一直影響著台灣同胞.

無論是Samsung Galaxy Tab, Motorola Xoom, 乃至剛發表的Asus  Eee Pad Transformer.
都可以看出在硬體規格上是壓著Apple iPad / iPad2 打.
但說到使用經驗以及軟體的選擇上, iPad系列卻有著絕對的優勢.
說是Jobs的眼光獨具也好, 說是商業的競爭策略也好. Apple 對產品的定位以及想法永遠早對手一步.

你不會想買了部硬體規格超讚價格又合理, 更棒的是可以多工的電視之後才發現:
1. 怎麼沒幾個節目可看(無論免費或付費節目)
2. 節目內容跟品質怎麼不太好
3. 看電視節目的時候會停格
以上三種情況就是Android 系統平板電腦的處境.

Apple 知道自己一個人絕對賺不了所有的錢錢,
於是跟許多業者合作, 不只硬體, 更重要的是軟體(apps)
這種有錢大家賺的想法正確落實到了Apple store, 以及電信業者等等的異業結盟者身上.
所以當你買了Apple 的產品, 你不用擔心沒軟體可以用. 反而要擔心太多的軟體不知從何挑起.
這也就是為什麼Jobs 在發表iPad 2 的會場上敢說2010 是屬於iPad , 而2011 則是屬於iPad 2 年代的原因之一.

舉凡Galaxy Tab, Xoom , Eee Pad Transformer 的確能引起一些關注及引發一些話題.
但請記住, 所有的話題僅止於他們的硬體有多強.
Asus 官方一句更好笑的廣告詞是說 Eee Pad Transformer 除了是平板電腦, 加上鍵盤更可以變成一台筆電.
這說明了他那混淆不清的定位. Apple就很聰明的說iPad系列只是用來填補手機 跟筆電中間空缺的產品, iPad 並沒有要取代誰的用意.
也因為iPad 一開始定位就很明確, 所以功能設計上就很容易找到發展的方向.
反觀Android 陣營的平板電腦們, 除了硬體規格外還想順便吃掉筆電的市場.
結果只會讓這些平板電腦變成四不像, 說他什麼都會可是卻又不精.
這種半吊子的商品, 注定就是當砲灰的.
Apple 可以軟硬體都賺, 可是Android系統的Samsung, Motorora, Asus 甚至是 Acer , 微星的廠商, 又或者是其他系統的平板電腦廠商呢?
當Apple 賺飽了調降產品甚至軟體價格的時候, 其他廠商可能連研發成本, 硬體成本都還沒攤完自家的平板電腦就躺平了.

不是我們不愛用國貨, 不願意相信Asus, Acer.
而是3C 產品注重的不只有硬體, 還得有源源不絕的軟體服務, 才能使整個系列產品有延續性, 話題性.
國產品牌硬體的研發設計能力是我們的強項, 只是忽略了軟體上還要使上更多的力氣.
國產3C 產品, 或許是因為產品周期性的考量, 一陣子當後續機種出現的的時候很容易就變孤兒.
消費者不是笨蛋, 當過一次孤兒就不會想花錢繼續當孤兒了.

對我來說, iPad 除了無法直接觀看flash 之外, 其他功能已經夠用了.
Steve Jobs說的沒錯, Flash本來就是一個耗費運算, 耗費電力的怪物.
除非哪天flash能脫胎換骨, 或者電池的發展到達更高的境界 再來談平板電腦上順暢播放flash吧!

媒體總說各家平板電腦紛紛出籠, 已經到了短兵相接的戰國時代.
但我覺得還沒開戰, 勝負早已揭曉了.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