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刻板印象,番名乃斯特勞斯的奶奶——斯特老太(Stereotype)。它是我們對人的一種特定的看法。那麼什麼是刻板印象呢?其實學界一直都說不清楚,不過一個典型的刻板印象會有幾個特別醒目的特徵:
特徵一:對人不對事,刻板印象的對象是某一類人或某一個群體的。一舉例你就再清楚不過了,排名不分先後,入選最受人類歡迎刻板印象的群體有:男人女人(性別)、黑人白人黃種人(人種)、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國別)、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性取向)、科學家農民工藝術家老師醫生律師(職業)70后80后90后(出生年代)。

第三個特徵就是「跑得快」。心理學家相信「斯特老太」是人的一種大腦自動化加工的過程,通俗點說就是自然而然、不經意間迅速產生的一種看法。比如在漫畫中的「老北方」說「小K」吃老鼠這事,可能在他知覺到他是廣東人的一瞬間就產生了。當然,有些人可能會注意到這樣不禮貌或者場合不對,不會說出來,不過,在大多數時候,我們的理性思維在和我們的刻板印象賽跑時卻往往是手下敗將。
總結來說,刻板印象就是我們對某一類人的所具有的特徵的高度概括,而且這種想法往往是快速而自發完成的。
無處不在的刻板印象

閑來無事嘮嗑,每每會談到身邊認識的人的性格,四川人性格火爆,上海人精明愛計較,東北人豪爽闊氣。更有偉大的網友製作成XX人心中的中國地圖。把這種不同地域的人的刻板印象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些地域刻板印象確實也得到一些心理學研究的證實,比如李春凱等人(2009)曾經在華東師範大學學生中進行過一個對上海人刻板印象的調查,讓上海籍和非上海籍的學生用形容詞形容他們心中的「上海人」,結果跟大家的「常識」既有吻合的地方,出現頻率最高的形容詞是虛偽、小氣、自私、刻薄等代表小市民習氣的詞,但也有勤奮上進、獨立、能幹等正面的描寫。

刻板印象看似一個不錯的「大腦app」,可以讓我們更容易與人打交道。而且多年來被用戶使用,具有龐大的粉絲群。不過刻板印象可是有不少bug的,認真看來,毛病還真不少。
第一個問題就是刻板印象很容易「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早年研究刻板印象的心理學家就有一派認為刻板印象根本就是對於一個群體的人的有偏差的「過度概括」(overgeneration)。也就是明明人家不是的,卻因為屬於某個群體而把人家硬生生地打上這些烙印。

拿什麼來改變你?
既然有些刻板印象那麼糟糕,而且又是那種自己都無法控制的念頭,那我們能否改變它呢?還是有辦法的,下面就給大家三條心理學研究者總結出來的小貼士:
貼士1:直接找個來交往!
如果你對某個群體有刻板印象,那麼就試試跟那個群體的成員交往看看吧。直接接觸在過去半個世紀已經被大量心理學研究證實過是有效改變刻板印象的靠譜法兒。實驗結果是發現甚至在不滿足這四個條件的情況下,跟外群體的人交往都會大大改善他們對外群體的看法。比如你多要多認識幾個廣州人,就可能慢慢發現其實不是每個人都是亂吃東西的,好像我這種聽到老鼠兩個字都要跳上凳子上的廣州人,又怎麼會吃呢。

要是你沒有機會認識這類人,也沒關係。你只要找個跟這類人接觸很多的人交往看看就知道啦。研究發現,通過朋友間接了解到外群體的信息也能夠大大改變對這個群體的刻板印象。一個認識不少同性戀者的朋友要是跟你常常說說他的那些朋友的故事,或許你對這一群體也會有了不同的觀感。當然這種改變可能有好有壞,如果朋友說的凈是這個同性戀朋友的壞話,估計你可能對對方的刻板印象會更根深蒂固。
貼士3:奧巴馬效應
奧巴馬手按聖經,宣誓成為第44屆美國總統的這一刻,除了改寫了歷史,甚至還可能改變了不少人對黑人的偏見與刻板印象。有好事者(Plant, Devine & Cox et al, 2009)就在他當選后沒多久做了個實驗,讓大學生先想想奧巴馬,再來做之前提到過的那個黑人-白人的內隱聯想測試,結果發現那些想一想奧巴馬的光輝形象的學生,在測試中的內隱偏見得分明顯低於那些沒被提示關於奧巴馬的學生。
「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他的一些身份屬性可能可以讓你更快地了解他的特點,但是我們也要提防斯特老太心中的小魔鬼,不要生搬硬套哦。
0 意見:
張貼留言